“文博热”持续升温,带动博物馆讲解服务需求直线上升,馆内讲解约不上,现实中社会化讲解服务也存在收费标准不规范、讲解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博物馆讲解问题待解。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讲解员便是学校里面的“任课老师”,其规范的讲解将成为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一道桥梁,既能有效传播知识,又能给观众留下精彩的体验。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很多博物馆都是人满为患,使得馆内讲解跟不上“节拍”,社会化讲解又良莠不齐,博物馆讲解难题亟待破解。
博物馆社会化讲解堵莫如疏。我们应该看到,有需求才会有供给,社会化讲解火爆正是源于馆内讲解的紧缺,它不仅能为参观群众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博物馆讲解服务的压力,有利于解决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发布一系列“意见”和“通知”,倡导各地进一步探索讲解服务的创新实践,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因地制宜为观众提供可选择的讲解服务,不断优化博物馆讲解服务水平,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些都是化解博物馆讲解难题的有力举措。
博物馆社会化讲解存在许多隐忧。首先,社会讲解人员鱼龙混杂,有些讲解员由于自身知识的混乱和驳杂,让观众无所适从,更有甚者为了哗众取宠“招揽生意”,不惜抛出各种“歪曲史实”的“戏说”,给观众造成误解,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社会讲解力量的加入,可能会造成博物馆本来就紧张的门票供应“挤兑”,让普通观众预约门票更加困难。另外,博物馆本身具有公益性质,社会力量的收费讲解还有可能将原本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商业化”,甚至变成社会机构赚钱的工具。
博物馆社会化讲解不能一禁了之。治理博物馆社会化讲解乱象,重点应在馆内而不是在馆外,参观群众购买社会讲解服务,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他们觉得“不找讲解真的有种白跑一趟的感觉”,要呵护好民众来之不易的逛馆热情,还应强化监管,有效规范非馆方的讲解服务,不能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通过扫码观看、人体感应播放等数字手段,让人工智能讲解等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立体化的参观感受,还可以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根据报名情况和讲解需求等做出相应合理的安排,让社会上有专业知识和讲解意愿的群众能够灵活加入其中,从而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文化殿堂,讲解是其向外面世界打开的一扇窗口。各级党委政府需要下大力气规范讲解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为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文化福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