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流失国宝“回家” 重温文脉风华

2024年09月27日17:12

来源:大河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5日下午3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将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专门成立了有关的机构来推动这项工作开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成功促成了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中美两国政府已第三次续签“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有效期再度顺延五年。

近年来,由于国家文物局的挺身出手,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仅今年年初以来,成功追索被盗西周青铜器“丰邢叔簋”,接收了美国返还2件中国非法流失的重要石刻文物及38件文物艺术品、阿根廷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等。特别是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专门就流失文物返还领域现行国际公约适用范围之外的流失文物返还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也就是已经全文发布的《青岛建议书》。该建议书作为一份开放性的国际文件,坚持公平正义和世道人心的基本前提,重申国际法基本原则和理念,践行国际公约准则和精神的同时,也关注到世界各国的最新立法和政策动向,提出了兼容性和平衡性方案,创新探索开放和可持续的对话与解决之道,使得流失文物回归问题向着更加渐进理性、平和互动的层面转进。

这一方向的确立,应该说是建设性的。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进行的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就是这样一个坚守原则、依法有序、讲求证据、灵活变通的过程。这也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案,而不是按照今天网络空间某些短视频或小作文所单向传播的那样,一到国外某知名博物馆就感到心痛得不行,就想着带几件回家,这份民族情感人人都有,问题是按照现行的国际法和文物回归的国际规则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那么过于情绪化的讲故事反而无济于事,由于过于集中于国宝文物是怎么“没”的,都没办法注意要详细讲述国宝之所以为国宝、文物之所以为文物,到底体现了怎样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文明发展信息,虽然情感上并无问题,但效果上可能就本末倒置了。

拿证据说话,关系到学术研究的深度。从历史考古和文博专业的角度看,说服力从哪里来,一五一十、事无巨细地固定证据链,这是对外讲道理的必要,也是对内讲好每一件国宝故事、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学习研究传承走深走实的必要。就在前述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期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德安将该校图书馆收藏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第二卷和第三卷在美国流转物证正式移交国家文物局,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就近就便、依法依规固定证据、锁定证据,是很值得鼓励和效仿的。这比简单发一番感慨或者偏激性言论要强,且更具有建设性。《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规定》中将国家文物局纳入其中,就是为了从机制渠道上充分保障文物追索,接受境外返还、捐赠等工作中直接回运文物的便利,同时更好发挥免税进口藏品的科学研究与展示利用价值,促成更大批的文物更快回家;另外,推动回归文物的研究、保护、出版、宣传、展示等工作,让国宝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氛围里更加充分地发挥提神聚气、成风化人的作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

编辑:路娇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