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借助“非遗”之力,赓续中华文脉

2024年10月11日15:26

来源:大河网

10月2日,“文化中国行”活动走进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恩州驿古街,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入口处,巨大的非遗介绍——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经折装,合拢是书,打开是展,武陟盘鼓、河阳花鼓戏、皇杠……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非遗的历史长河中,星光熠熠。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从文化自信到文明复兴,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引领着今天的中国。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我国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文化是文旅资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敦煌莫高窟、长沙岳麓书院,到潮州古城、武夷山朱熹园,再到眉山三苏祠、安阳殷墟遗址……奋进新征程,要写好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大文章”,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而赋能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贡献非遗文化新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非遗保护也“破圈”出彩。数据显示,2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有序、成效显著,设立23个国家级、20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普查登记非遗资源87万项,列入代表性项目名录10万余项。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从AI绘画实现“妙语生花”,到文心一言现场“作诗”与互动者无缝对话,再到用视觉动作捕捉技术设立的公共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让游客们尽情体验……一系列数字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让传统文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依托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用科技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有力促进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把锤子、一套刻刀、一张牛皮,刻画、敲击、推拉、挤压……将传统文化融入手提包、腰带等各种皮雕工艺品,传承了上千年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近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广泛宣传展示活动,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大气唯美的汉服走秀、憨态可掬的仿真熊猫玩偶、巧夺天工的牡丹瓷……一亮相就吸引了观展人群的眼球。不仅如此,以民间“吉祥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了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元素,在作品中不断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创新与保护并进的形式,实现双向赋能,让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康)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