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内收到成百上千个骚扰电话和短信,你受得了吗?骚扰电话和短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而其中危害尤其严重的,就是这种高频骚扰,俗称“呼死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恐怕每个有手机的人都接到过骚扰电话,有推销保健药品的,有推销健康保险的,有推荐融资贷款的,有推荐股票基金的,有介绍商品住宅的,有介绍培训机构的……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对方不仅知道你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还知道你的工作单位、所任职务、家庭住址……由于对方大多是通过网络电话拨打,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部电话,到你的手机上也会显示出不同的号码。你若是回拨过去,要么是无法接通,要么是空号,要么是长期忙音。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很难找到拨打者,有关的职能部门打击起来自然也存在着一定难度。
不过,既然对方熟知手机用户的详细信息,就足以说明手机用户的信息遭到泄露。所以,治理骚扰电话,除相关部门对拨打者进行追查并依法严肃处理外,最关键的办法是向泄露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亮出法律之利剑,斩断骚扰电话的源头,从而堵塞公民个人信息外泄的漏洞。
从政府层面讲,要针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特点,以法律形式固定刑事责任和行政监管体系,规范采集公民个人信息机构的采集行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采集机构、公民个人等在信息泄露后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引导其依法采集、依法使用。
从职能部门讲,要聚焦房产租售、小贷金融、教育培训、保险经纪、美容健身、装饰装修、旅游住宿、网购快递、通信运营、网络App等泄露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多发高发行业和领域,对未经本人同意而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向第三方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未经公民个人同意擅自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查处,提高其违法成本。
从需要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讲,要强化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除要求员工不私自向他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外,还要采取技术措施提升网络技术数据防护能力,加强大数据的防泄密、防篡改、防泄露及数据剥离和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防止公民个人信息意外泄露事件的发生。
从公民个人讲,要自觉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要轻易向他人泄露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邮箱等内容的个人信息,办理有关业务需要提供一些个人信息时,要仔细阅读相关的协议,看清对方索要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并查询对方是否具有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相关措施等。
总之,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承载着个人权益,也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商业机密、企业信誉、国家安全与信息主权。因此,政府有关的职能部门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要联手打击,及时亮剑,督促需要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与领域树立尊重公民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理念,做到依法采集、依法使用,确保公民个人信息不外泄,从而堵塞骚扰电话的源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