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此举犹如一场及时雨,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然而,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给网络空间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佛媛”“骑媛”“运动媛”被某些人用来恶意形容一些女性,不仅是对汉字本意的歪曲,更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和污名化。再如“奥利给”这种含义不明的词汇频繁闪现,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像“yyds”这类字母缩写流行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交流,但过度使用也会导致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浅显化。
歪曲音、形、义的现象,往往以戏谑、调侃、隐晦的方式出现,不仅破坏了汉字的优美与严谨,还给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播带来困扰,更有甚者是在传播一种低俗、粗鄙的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这些网络语言文字乱象,仅仅追求一时娱乐效果、独特个性、流量效应,却忽视了语言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诚然,语言是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新词和新表达被吸纳到规范汉语中,但这是一个包容审慎且经过时间检验的过程。毕竟,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清晰、准确、文明的语言能够减少误解,提升网络交流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真正让网络空间成为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迪的良好平台。
同时,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是维护语言文化传承的需要。从甲骨文到宋体字的诞生,再到简体字的推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我们有责任保护其纯洁性和规范性,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这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举措。2024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新增网民742万人,其中,10-19岁青少年占比分别为13.6%、49.0%。青少年正处于语言学习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接触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容易导致他们语言素养下降,影响其在正式场合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彰显了政府部门对网络语言环境的高度重视和整治决心。但要实现网络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网络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积极传播规范、文明的语言文字。广大网民也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文明上网、规范用语。
只有通过各方的齐心协力,我们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文明规范的网络语言环境,让网络空间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发挥积极作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