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来,粮食问题始终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国家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守好中国“粮仓”,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增强忧患意识,筑牢粮食安全“防护墙”。回望历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安全标准,到如今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然而,丰收并非理所当然,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自然灾害的频发等不确定因素,时刻提醒我们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饱不忘饥”的忧患意识,牢记“丰年不忘歉年苦”的古训。要建立起多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树立鲜明导向,拧紧粮食生产“动力条”。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生产则是农业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这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是每个地区、每个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一方面,必须树立“以粮为先”的鲜明导向,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广大农民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力量,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米袋子”。
强化科技支撑,装满粮食丰收“智慧仓”。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种业振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人工合成粮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藏粮于技”的战略思维,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为粮食生产注入持续不断的“技术动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让“粮”辰美景遍布在广袤华夏大地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