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发朋友圈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3元,共138元,扫码付钱才能解锁新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宪法学》教材担负着法学知识传承的神圣使命。然而,一本47.8元的教材,教材中每隔几段就出现付费二维码,不仅影响读者阅读的连续性,劳民伤财费时且不说,而且活生生地将纸质书变成了电子书,138元的收费,买本新书远比扫码收费要划算得多,硬是要将教材变成正版新书用户“专用书”,打着防盗版的标签,到底要将读者引向何方?书籍从来都不是专属用户的消费品,书籍的流通量阅读量彰显书籍的价值,扫码收费影响阅读体验,影响书籍流通,涉嫌重复收费,这样的法学教材亟需叫停。
《宪法学》教材重要,《宪法学》教材知识能够真正进入读者内心更重要。人为设置二维码收费,看上去是《宪法学》教材的高大上,实际上却有违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规律,通过收费逼着读者购买新书,变相限制了二手书流通,《宪法学》教材成了新书读者的专属,这样的用书,不利于《宪法学》教材知识的广泛传播,也不利于《宪法学》教材知识入心入脑。
阅读对象除新书用户外,还有二手书用户。资源是大家的,《宪法学》教材汇聚了众多法学资源,倘若站在保护知识产权角度去看,对于那些非独创性资源作者引用需不需要付费?将这些拓展性资源纳入收费依据是什么?收费二维码的设置,为二手书的流通上了一把锁,但是二手书也是别人买的,合法取得,不应限制使用。一方面强调正版新书用户的权益,一方面又人为设置二维码收费防盗版,限制正版新书的流通,出版社收费的依据是什么,所收的费用到底去了哪里,让二手书用户读者为高昂的付费阅读买单,《宪法学》教材凭什么能真正走进读者用户的内心深处。
专属教材不乏销量可以理解,但多此一举的二维码收费令人费解。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其标价47.8元意义何在?就算是正版新书用户,从纸质到电子,每隔几段就要拿出手机扫描付费,这样的阅读极不方便,频繁转换之间,有伤读者阅读体验。加入的二维码,看似减少了纸质用量,但却为读者增加了多重的阅读困难和负担,值得深思的是,《宪法学》教材是专业方面的教材,其用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正版新书用户身上,在技术不够完善的前提下退出二维码收费,只会让二手书用户越来越少,缺乏流通的正版乎用户专属教材,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极为有限,在普及法律教育的前提下,不够接地气的法学教材只会是有伤法学尊严,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需求,《宪法学》教材亟需交出更为接地气的答卷。
法学教材的出版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若涉及其他收费,出版方事先要广泛征集民意。“如今在出版行业内,书内附上二维码,有拓展的资源,也较为常见。”这些不应该成为《宪法学》教材扫码收费的理由,以收费的方式限制《宪法学》教材流通,这也是对《宪法学》知识传播的一种限制,把法学知识禁锢在二维码里,同样也限制了《宪法学》教材的入心入脑,全民阅读时代,终身学习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法学教材岂能只是正版新书用户“专用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周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