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商文明源于商丘,永城王庄遗址最新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左右王级大墓,使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浓厚,让这颗镶嵌在豫东热土上的悠久历史文化“明珠”越来越璀璨。10月18日,“客从河洛来 豫粤一家亲”网络互动引导活动在商丘启幕,来自豫粤两省的网络达人、新闻媒体、企业家、文化名家将从这里启航,至开封、洛阳,共同开启一次开放包容、加深感情之旅,共同奔赴一场文化交流、文脉传承之约,给这座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增添了无限魅力和活力。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此次活动的承载地商丘、开封、洛阳三个古老城市,自东而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河南大地,承载的是一个古今交融的中原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从商丘的永城王庄遗址、应天书院、阏伯台,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相国寺,再到洛阳的应天门、龙门石窟、老君山......沧桑数千年,自古至于今,这些地方孕育了五彩斑斓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绘就古今辉映、生机勃勃的壮阔画卷。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晋末年,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自河洛而下,举家南迁,中原的河洛文化随之传播。此次举办的“客从河洛来 豫粤一家亲”网络互动引导活动,将在商丘、开封、洛阳开展“寻根”“寻美”“寻宝”之旅,就是以文脉为线,串起豫粤两省人民埋藏心中的乡情亲情,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承古拓今,锚定未来,定会掀开豫粤两省文化互推互融、人员互联互动、经贸互促互进的新篇章。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天地之中,厚重河南。近年来,河南省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了“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推动沿黄文物保护、利用、展示,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馆、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程、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等十大工程建设,积极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出台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有效提高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之不断焕发着新生。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文明的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加强保护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局性的民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秉持久久为功的恒心,增强历史担当,建立健全法治保障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等,用好新的科技手段,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着力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推进文物与文博、文创、文旅相融合,加强宣传引导,建强文物传播矩阵,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合力。同时,不断拓宽国际视野,秉持开放包容,积极参与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深化文明研究、古迹修复等方面合作,在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中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屹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借着此次“客从河洛来 豫粤一家亲”网络互动引导活动的东风,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共同筑牢民族情感的纽带,谱写好“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新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夏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