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46个付费二维码,每个3元,一共要扫码付138元,才能解锁教材完整内容。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引发热议。有人表示支持,认为知识是无价的,在这个知识付费的年代,花点钱可以理解;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出版社又当又立,吃相太难看,称“这届学生太难了”。
高等教育出版对此进行答疑,表示书本内的二维码是该社新形态教材的二维码,其初衷是为了防盗版。二维码提供的是拓展性资源,使用正版新书的读者,通过绑定封底防伪码,可以免费使用全书所有二维码资源;使用正版二手书的读者,如防伪码未被使用,仍然可以继续免费使用二维码资源,如防伪码已被使用,可以通过自愿付费的方式使用二维码资源。
好一句“自愿付费”,堂而皇之,简直叫人瞠目结舌。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于一本教材来说,就如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不该是越多人阅读越好吗?怎可为了盈利设置门槛,将读者拒之千里。46个二维码,即便每个二维码的费用都不算高,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若是每门课、每本书都如此设置,家长岂非“压力山大”?这显然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也许有人会说,出版社都说了,使用正版新书的读者可以免费使用全书所有二维码资源,那么若是有好学者想要选修、选学呢?出版社的这种行为大抵只为给一句话做注脚:学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这成本不只是时间,还有金钱成本。似此等行为,与一些视频平台只允许一台机器、两台机器登录有何异?无非是一个不掩饰赚钱的目的,一个还遮遮掩掩罢了。
至于其所谓的初衷更是经不起推敲。二维码的形式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盗版,但若有人真想出盗版书籍,只要买一本教材,付费之后把需要二维码付费的内容全部印刷出来,说不定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又或者照葫芦画瓢,读者难辨真伪,也难免上当受骗。因此,说防盗版是设置二维码的初衷,事与愿违。
再者,付费二维码的存在也不利于书籍的流转。有的读者把书看完了,会放到二手市场上去传递,分享给同好,但若是必须付费才能看那些拓展性资源,想来买二手书的人心里是不乐意的吧?与之同理,图书馆里借书,难道借一次就得付一次钱?细思量,人为设置障碍,赚钱为真,于社会、于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无益。
书若没有人读,出版便无意义。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有人阅读,有人学习,有人从中获益,但很明显,新闻中这家出版社的行为有待商榷。古人形容无良的官府只认钱不认理有一句话,叫作“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似出版社这般,无异于“知识如海待人学,有意无钱莫进来”。赚钱不能没有底线,不要把读书变成有钱人的特权,更不能把教材当成赚钱的生意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潘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