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我自愿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近日,有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样的文字或视频。“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是一种网民自发组织的活动,旨在鼓励人们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主动伸出援手。这个协议没有硬性约束,全凭自愿,是一种君子之约,通过网络平台自发约定,年轻人自愿签署,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约定。
“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这句简单而真挚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参与其中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他们或许并不认识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但正是这份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
数千年来,关爱老人、帮助老人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老年人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 “鸿沟” 让他们在使用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等方面遇到困难;身体条件的相对较差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遭遇各种难题。而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参与协议的年轻人表示,这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当他们伸出援手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时,不仅能够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获得帮助的老人来说,这份协议更是一股暖流,让他们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正如一位残障老人所说:“对于我这样的残障老人来说,这是一股暖流。”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虽然没有法律效力,其形式却赋予了这一活动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有助于年轻人更多地观察老人的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候去向陌生人提供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份协议对于全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并非完全单方面付出。对于参与者来说,他们也期待自己的父母能够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这种相互帮助的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有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就有越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能够从中获益。可以说,参与者越多,社会收益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年轻人关爱老人的温暖场景。比如,在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为老人让座;在马路上,年轻人搀扶老人过马路;在社区里,年轻人帮助老人搬运重物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传递着浓浓的温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善良和爱心。它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担当和社会的希望。在这个协议的引领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关爱老人的行列中来,共同为构建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而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活动能够持续发扬光大,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条温情纽带上的一个个节点,用我们的善意和行动,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多温暖。(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