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之舟,人民是帆,帆起则舟行,帆卷则舟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办法就在群众中”,推动改革改在民生关键处,改到群众心坎里。
坚持问需于民,把准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人民推行的改革,问需于民是必要的。何种体制机制弊端明显、广受诟病,哪些社会乱象盘根错节、屡禁不止,什么民生“急难愁盼问题”久拖不决、顽疾难治。对此,群众身处其中、深受其害,切肤之痛最敏锐,感知感受最直接。只有正心诚意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推动改革,才能解民忧、顺民心、得民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以群众福祉提升为目标,将群众意见“置顶”,在问需于民中倾听人民呼声、体谅群众疾苦,找准“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动刀,从问题最密集的领域改起。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要坚持入水问渔、入山问樵,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车间工厂,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聊一个话匣子,面对面、心贴心,打开群众的“心门”,掌握群众“刚需”,找出问题根源,以改革行动回应群众呼声。
坚持问计于民,掌握改革要领。古语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小米加步枪,战胜了飞机和大炮”的战斗故事,“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凿壁传奇,“小岗村18枚红手印”的改革实践,无一不在证明着人民群众的平凡伟力。只有相信人民的选择,紧紧依靠人民,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有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当前,改革道路越往前走,崎岖险滩越多,就越需要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百姓思维”,甘拜人民为师,乐做小学生,相信“高手在民间”,用好“基层办法”,深挖人民群众的“富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基层“土方子”提炼成改革“金点子”。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畅通意见表达渠道,“敞开大门”听人民建议意见,推动群众敢于发声、乐于发声、勤于发声,将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锦囊妙计深深嵌入改革举措之中。
坚持问效于民,检验改革成果。改革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民众心田的参天大树。大树底下能不能遮阴避雨,群众最有发言权。收入分配制度是否更趋合理,就业优先政策是否保障到位,住房政策是否回归“居住属性”,社会保障体系能否让人“优雅老去”。改革直击社会痛点,改革成效的好不好,决定人民群众能否得到实惠。改革问效于民,问的是“实效”,求的是“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把握改革方法论,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把准改革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政策制定之初多想想群众“需不需要”,执行之中多听听群众“答不答应”,实行之后多看看群众“满不满意”,切实把老百姓的日常感受贯穿改革政策的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党的大计、群众期盼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讲求效率,注重公平,增强普惠政策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实绩实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徐跃 周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