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来查,明天他来查”“每次迎检都要放下手头工作,准备汇报材料、清理台账”……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一些地方,有不少企业反映迎检过于频繁,成为不小负担。比如去年某市市直相关单位和企业所在区对一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 平均下来每周超过一次,企业压力可想而知。
政府进企检查、指导和走访,其目的无疑是面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用心倾听企业诉求,全力协调解决企业问题,不断激活企业发展动能。但如果一些部门把检查走访等作为政绩,片面追求入企检查走访的次数,三天两头往企业跑,旨在助企的检查走访就可能成为扰企,增加企业负担。
一年大概有52周,一年进企检查、指导和走访65次,平均每周超过一次。这就是说,企业几乎每周都要准备材料、接待、汇报等迎检,对任何一个企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然而,现实中的不少传统生产企业、小微企业依旧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每周都必须抽出不少的时间来迎检,来听相关部门大同小异的套话、大话,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服务要精准、务实、主动,也要避免“过度”。对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是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手段,也是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排除隐患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走访,更是相关部门转变作风,上门问需,助力企业“加速跑”的务实行动。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今天甲部门去检查,明天乙单位去走访,后天丙领导去指导,就会让企业疲于应对,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要防止“助企”成为“扰企”,需要地方政府持续降低进企检查走访频次,让企业少点准备材料、接待汇报的时间,多把精力用在企业经营上。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确保把助企助到企业的心坎上。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从企业实际需求和问题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对执法检查进行了“瘦身”。比如重庆高新区石板镇推行“组团式”执法,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大幅减少了检查的频次,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