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少数不法分子却将其视为“唐僧肉”。半月谈记者近期采访基层办案人员和专家学者了解到,村集体“三资”领域贪腐案件花样繁多、散点多发,发生此类案件的地区多存在上级同级监督偏软、群众监督弱化等深层次问题。
乡村振兴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计。然而,从边建边贪的悍然明吞,到私设小金库的拐弯捞钱,再到细水长流的小额高频,花样繁多的蚕食手段,让村集体“三资”沦为“唐僧肉”,掏空了村集体的口袋,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破坏了干群关系,其危害不容小觑。
究其村集体“三资”被蚕食背后,既有乡镇党委对村干部监管走过场惹下的祸,也有同级监管灯下黑的制度之殇,更有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群众参与监管的主动性不强埋下的根。再加之许多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遗留问题多,一团乱麻,让别有用心之人有了可乘之机,趁乱摸鱼、中饱私囊,致使村集体“三资”悄然流失。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农村集体“三资”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和难点,任何侵占村集体“三资”的行为,都将极大销蚀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守好看牢村集体家底,还需打好“组合拳”。首先,强化顶层设计,补齐制度短板,压实主体责任,选好管好村级一把手,给村级“一把手”戴上“紧箍咒”。其次,摸清底数、完善制度。以集体所有建筑物、设备等经营性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性资产为重点,对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专项清理解决村集体“三资”私自占用、低价承包等突出问题,让村集体“三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再次,紧盯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相关部门整合力量,齐抓共管,查处一批有影响、有震慑的案件,以案示警、以案促治;更要畅通监管渠道,规范村务公开,盘活村集体“三资”,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让村民得实惠,才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织密“天罗地网”。
最后,唯有高扬处罚的利剑,以零容忍的态度,零死角的深度,零界限的力度,让侵占农村集体“三资”者栽跟头,才能铲除滋生基层“微腐败”的土壤,以铁纪守护好村集体的“家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