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姚建明在调研中注意到涉老场所AED配置不足的现象。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推进医院外涉老场所AED配置及信息联动平台建设的建议》。“敬老月”期间姚建明接受采访时提出,应将医院外涉老场所作为与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同等的AED配置优先场所,同时加强对留守老人集中农村地区的AED配置。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被誉为“救命神器”。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400万,其中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高达54万,并且9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1分钟救活的希望就降低7%~10%,所以AED被誉为“黄金四分钟救命神器”,是抢救心脏骤停等意外的好帮手。
基于AED独特作用,国家卫健委专门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优先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目前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5000台,其中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实现AED全覆盖。但与之对应,AED配置还存在区域配置不均衡短板,尤其是在公园、健步绿道、康养中心等涉老场所配置数量偏低,而在一些留守老人集中的农村地区,更是鲜有AED配置。
事实上,老年人更是心脏骤停等心血管疾病的易发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凸显,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据了解目前病患人数达3.3亿。其中,心脏骤停以突发性强、救治时间窗极短而占据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首位。由此可见,涉老场所对AED的需求确实必要而迫切,涉老场所更不能成为AED配置的“盲区”。
但相对于救命神器发挥作用而言,配置只是第一步,如何会用、用好才是关键。因此,相对于涉老场所AED配置而言,更需要科学到位而且立行立改的统筹谋划落实。
一方面,要以消除“盲区”为前提和基础,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将AED 配置重点向涉老场所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倾斜,在向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必要AED基础上,将AED配置纳入涉老场所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并列为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重点,逐步推进实施,实现涉老场所AED配置广覆盖。另一方面,加大“救命神器”使用的科普宣传力度。要紧扣老年人心脏骤停发病率高、对AED知晓率低、使用普及率低、老年人群体接受能力相较其他群体特殊等实际,在配置更加适老智能化语音操作AED基础上,采取编写易学易记操作普及手册、设置简易普及版宣传版面等方式,普及智能化AED急救使用常识。
同时,要从适老化角度出发,采取设置公益性岗位、聘请公益志愿者等方式,在留守老年人群体集中的农村偏远地区和涉老场所,按照年龄梯次聘请具备操作能力、熟悉AED急救操作常识和方法的中老年对象担任AED使用普及志愿者,通过传帮带学、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AED普及率和使用率,让AED在老年急救中发挥更大作用,凸显“急救神器”功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