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10月30日,电影《失孤》原形案二审维持原判。两起热点案件引发社会对寻亲群体的高度关注。记者梳理近年来寻亲成功的案例发现,在经历了和孩子相认的喜悦后,一些被拐家庭又陷入新的困境:从情感上难以回归。孩子失而复得后,要想真正融入原生家庭、过上和普通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并不容易。
当昔日的“被拐儿童”回家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打了引号的儿童。可以说,多数情况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已改鬓毛衰”,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被拐儿童”回家的时候也许是“正青春”,有的则是“已鬓霜”。这些人回归家庭,都有着说不出的痛楚,身体确实回家了,而情感的回归却着实不易,这不仅涉及父母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的问题,还涉及生活习惯等等。基本上会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悉人”的层面。
融入原生家庭、过上普通人一样的幸福有着太多的磕磕绊绊。“梅姨案”中的佳豪被拐时仅3岁,与父亲相认时已22岁,19年的分离使父子间缺乏共同话题;小彬认亲后,未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同案的礼礼回家3年,很少叫“爸爸”“妈妈”;某地一位被拐的女孩回归家庭后,父母已经不在了,起初和姐姐关系很好,还一起搞了直播带货,而最近传出两人已经分道扬镳,甚至说出“老死不再往来”的狠话。
被拐“儿童”回家,需要“寻找回来的世界”。在经历了漫长的失联岁月后,他们不仅要面对身体的回归,更要面对心理的适应和情感的重建。“被拐儿童”在经历长时间的分离后,与原生家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回归不仅仅是身体的回家,更是心灵的归宿。“被拐儿童”在回归家庭后,可能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产生心理阴影,如对未知的恐惧、对亲人的疏离感等。因此,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外,家庭成员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建与家庭的情感联系。
除了家庭的努力之外,我们还需要多些公益心理康复治疗。仅仅依靠家庭的支持可能不足以帮助他们完全恢复。这时,专业的公益心理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部门需要考虑打造专门的队伍,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被拐儿童”正视过去的创伤,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逐步恢复心理健康,从而真正找回“昔日的世界”。
“被拐儿童”回家,不能只是身体的回家,还需要情感的回归。对于拐卖犯罪中被害人和他们的家庭,司法救助能做些什么?怎样为被拐儿童提供后续的救助和安置服务?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