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被称为是史上最早,提前了十几天。但来得早,消费者就能提前享受到“双十一”带来的福利吗?
此前有媒体爆出,某电商平台在今年的“双11”预售活动中,竟出现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的现象。这是有人要借着“双十一”的流量,割一波“韭菜”啊。
事实上,为打击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启动针对性的执法行动。10月28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就发布了“双十一”电商平台合规提示,明确提出要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网络交易市场秩序,其中就提到了要规范商家的促销行为。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原本属于“光棍”们的狂欢,被购物节抢去了风头。“那时候的狂欢是真狂欢,11日零点准时开抢,早早地就在被窝里拿着手机等,购物车里的商品基本上都是直接减半的价格,福利简单又粗暴!”已有10余年线上购物经验的小蔓回忆道。可这几年的“双十一”,变得越来越费脑筋了,会员玩法、预售玩法、满减玩法……本是同一部戏,却各唱各的调。
“进一家店铺还不知道买啥就让注册会员,逛一圈下来,啥也没买会员就注册了5、6家。”不止注册会员,商家还设置了不等价位的满减活动。“满5000可用,满3980可用,满1500可用……”这样的满减活动对于商家是有益的,但对于预算有限,或者目的比较明确且理性消费的顾客来说,就享受不到那么多优惠了。
这种“满减”的营销手段在当前已十分普遍,目的无非是刺激消费者多买、电商平台多赚。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很多隐患。对消费者而言,是否存在诱导消费、破坏了理性的消费观?对商家而言,为了凑单而盲目购买,可能会引发后续退货潮。这种顾“钱”不顾后的行为,显然与规范化的消费环境背道而驰。
除了不同商家的不同活动规则,平台还设置了许多抽奖活动。在一家店铺的会员抽签活动中,不仅要注册会员,还要邀请好友获得抽签码,再支付1元钱的中签价才可以进行抽签活动,“中奖的才有几个?这不是上赶着帮他们打广告吗?”一些消费者不禁吐槽。
近两年,国家一直在强调平台要强化主体责任,何为平台主体责任?平台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责任,在社会中更承担着社会活动秩序的治理责任。让消费者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想掏空消费者的钱包,这才是平台长久的生存之道。
持续了十多年的“双十一”,从一开始的“直减直降”到后来的“套路满满”,经过一番治理后到如今的“稍有收敛”,消费者经历了一番又一番的折腾后,还会留下多少热情与期待?共同营造一个优质的网络消费环境,做实实在在的电商,也许才是让消费者留下的最佳“套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