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长反映,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曾发出尖叫并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还有网友表示,其侄子的同班同学因玩该游戏而休克住院。
据报道,“死亡游戏”的步骤包括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其基本核心在于,通过压迫心脏、抑制呼吸等手段使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这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甚至直接危及生命。“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这位家长的感慨让人后怕,在本该充满阳光和欢笑的校园里面,居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危险的不良游戏,并且在学生中广泛传播,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蒙上了阴影。稍不留意,就可能会产生难以逆转的悲剧性结果。
如此危险的游戏为何会在学生中流行?该如何制止这类危险游戏的蔓延?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地守护好校园这块“成长高地”。
“死亡游戏”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抓住了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求新逐异的喜好让他们总想着“尝鲜”,追求另类的刺激体验。只是,在校园中,受到学校和老师的管理,青少年对于刺激感受的追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这时候,“死亡游戏”自带的新奇感和不易被发现的隐蔽性便体现出来了:通过“死亡游戏”制造短暂的昏厥状态,可以产生一些奇特的感受,如“看见童年的场景”“目睹梦幻景色”等。同时,学生之间的玩乐互动行为很是常见,若不长期进行观察,老师很难发现该游戏的危险本质。因此,“死亡游戏”的出现满足了青少年追求刺激的需求,其流行是青少年天性的释放使然。
此外,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鉴别能力较弱,无法正确判断“死亡游戏”背后隐藏的风险,也很难在“流行”面前保持清醒。当身边的同伴都在玩同一款游戏,并且分享、交流各自的体验时,青少年往往会因为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参与。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问题都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的积压必然产生释放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死亡游戏”的出现给情绪的宣泄、压力的释放提供了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死亡游戏”就从东南亚等地传入我国,在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2004年,教育部曾发文坚决制止“死亡游戏”在学生中传播。如今,“死亡游戏”卷土重来,给家长及校园管理敲响了警钟。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和老师,都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及时发现并介入危险游戏的传播,迅速切断其传播链条。此外,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意识,让“安全”二字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并践行于日常。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需从心理层面入手,深入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及喜好,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在健康、益智、适度的游戏中成长。
拒绝“死亡游戏”,守护青少年健康,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郑州大学 王佳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