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嘟假嘟”“你个老六,我真服了”“我勒个giao”“厚礼蟹”……曾几何时,一些网络黑话成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挂在嘴上的常用语,有人甚至把这些“梗”带进了学校,写进了作业。
未成年人动辄把“网络黑话”挂在嘴边,甚至“出口成脏”,值得注意,也值得警惕。未成年人的生活遭到“网络热梗”的大量涌入,既不利于他们个人的素质提升,也不利于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社会氛围的构建。因此,杜绝“网络黑话”在未成年群体中的“病毒式蔓延”,为他们的心灵世界撑一把伞势在必行,“净口”必先“净网”。
首先,部分“网络黑话”“热梗”之所以能够在年轻受众群体中迅速传播,除了其“简单、明快、易上头”之外,也与未成年人的模仿行为、社交行为脱不开联系。小孩子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底蕴与阅历的不足,他们往往对这些网络信息不加筛选地全盘接收。多数孩子都是只顾跟风,图新奇,却不会对其真实含义和来源出处进行考究查证。同时,这些“热梗”“黑话”也是未成年人社交圈群内部的“流行语”,会在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扩散,最终影响到绝大多数未成年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审核力度,综合考量一些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不合时宜、导向错误的内容,要督促整改或加以取缔。网络导向正确了,网络风气整肃了,网络环境优化了,荼毒青少年的“垃圾信息”、没有营养的“互联网黑话”才会减少,青少年接触的网络环境和语言环境才会更澄明。
“净网”也尤需提升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要让他们对“网络热梗”有思考,有判断,要树立是非观念,适度用梗而不是过度玩梗。其次,也要让未成年人明确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边界”在哪里,避免将网络中泛娱乐化、轻浮化的表达带入实际生活中去。
不能忽视的是,得益于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革新迭代,当下的信息更加碎片化,也更容易扩散传播,现代人再不能像古代“孟母三迁”那样把未成年人同外界的各种影响完全隔绝。为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文明的语言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网络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督,学校家庭也要同步做好教育,提高重视程度,把文明引导落到实处,着力减少“网络黑话”给青少年带来的语言污染。对“网络黑话”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流行,不能只当做一个玩笑看待。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创设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很重要,未成年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态度和思维方式都与网络氛围有着紧密联系。我们无法决定未成年人能够在互联网中吸收什么,但可以努力给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信息。数字化时代,有文明的“网络环境”,才会有文明的“成长环境”。(河西学院 梁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