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布的一则关于10月份不文明行为的通报,通报中提到,一名8岁游客因向大熊猫活动场内扔玩具小熊猫,被终身禁止入园。这一事件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孩子年幼无知,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和贪玩,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对其施以终身禁入的处罚,似乎过于苛刻。另一些人则支持基地的决定,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警示,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自2023年4月开始发布不文明行为情况通报,近年来已有多人因各种不文明行为被禁入基地,禁入时间不等。此次8岁孩童被终身禁入的事件之所以引起热议,归根结底是大众对于未成年人是否应当承担与成年人同等责任、未成年人与监护人谁更应该承担责任的探讨。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大熊猫作为我国重点保护动物之一,其生活环境和安全受到严格保护是理所应当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专业的动物保护机构,有责任确保每一只大熊猫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对于任何可能影响大熊猫安全和健康的行为,基地都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予以制止。
其次,处罚的程度如何界定,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次通报的23人中,“游客马某某(34岁)所带一名小朋友不慎将空雪碧瓶掉入大熊猫活动场内,处以马某某一年内禁止入园。”类似案例的处罚主体是监护人,而在该事件中,处罚却又为何“放过”了家长?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无法说服大众,若是依据两者行为造成后果的轻重来决定处罚主体,这样的规则是否有些随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孩子年龄多大,都应受到规则的约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年龄不是为所欲为的挡箭牌。只有深刻的惩罚,才能有效规范大众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映射。家长作为监护人,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定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正如网友所言:“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因此,该处罚就不应只由孩子一人承担,家长也应为监管的缺失付出代价。
总之,规则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大众行为。在这起事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基地的处罚决定是否合理,更要反思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的品行和修养,更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只有家长切实履行好教育职责,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公民。同时,基地也应不断完善规则,划清处罚的界限,让每一项处罚都厘得清、站得住。
严格的处罚为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但在处罚的背后,还有更多问题亟待解决。不缺位的家庭教育、更透明的规则体系才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保护动物的同时,更要培养孩子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郑州大学 李晔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