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是“敲门砖”,是“通行证”,要想“走天下”,高学历必不可少。这似乎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的深刻共识。俗话说物极必反,对高学历的过度追求,很可能会扭曲教育的本质。近期留学市场上,留学机构开价260万保录牛津博士与大专生15万海外硕士学历造假两起案例,就都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弊端。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留学机构公然对全球名校“标价保录”,诸如“260万无条件保入牛津”的承诺屡见不鲜。但他们到底如何神通广大做到这一切的呢?学历造假。第二个事件中的胡先生便是受害者之一,他花费15.8万元希望通过留学机构提升学历,却被告知因大专学历被伪造成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学院本科学历而无法毕业。尽管他试图维权,但至今未果。
剥开留学市场乱象的层层外衣,归根结底在于过度的学历崇拜。
学历崇拜给了留学中介和机构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利用学生对高学历的渴望和追求,精心编织谎言,通过非法操作大肆牟利,全然不顾学生的未来与前途。留学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也由此更为严重。留学不再看成绩而看经济,那些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借此途径获得本不该有的高学历,这种不公平竞争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更对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造成了冲击。
然而,学历崇拜的根源并不在于留学中介或学生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和误解。在理想状态下,学历崇拜是求学者出于热爱学习而自发提升学历的过程。这种正向的学历崇拜利于激发个人对学习和教育的热情,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双赢。然而,现在的学历崇拜已经异化成了一种盲目追求学历标签而忽视教育本质的现象。慢慢地,似乎文凭就等同于能力,是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一件事情的资格证明。
学历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吗?不,真正的能力和价值是无法用学历来衡量的。文凭就像一张纸,是该用一张纸来评判一个人,还是用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毅力决心呢?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答案。
就学历崇拜本身而言,它是一个中性词,无关好坏。我国的学历崇拜,更是从古绵延至今。古有读书人把“中状元而大魁天下”作为终极目标、把“金榜题名时”列为人生四大喜之一,今有万千学子将考入名校视为人生价值的一大实现,将“鲤鱼跃龙门”的比喻具象化为通过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关键节点。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状元”情结,别让好的情结变了味。
学历崇拜应当适可而止,绝不能走向极端。在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留学市场监管机制的同时,我们也要牢记,求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要丢了方向。(郑州大学 王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