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这无疑是生态建设的又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诠释,同时,这一成就也凝聚了无数治沙人的辛勤汗水和不解努力,彰显了我国在沙化土地治理方面的坚定决心。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持续引领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从《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到“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已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防沙治沙法治体系和科学治理路径,这其中,既有法律法规为沙化土地治理保驾护航,又有重点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堪称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沙化土地治理之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为沙化土地治理注入新动能。从节水造林技术的广泛应用,到耐旱、耐瘠薄、抗风沙树种草种的选育推广,再到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均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加速推动了防沙治沙的机械化、智能化进程。
治沙、致富相结合,绿色中国呼之欲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化土地治理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建设,我国防沙治沙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良好态势,坚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当地群众吹去绿色之风。此外,沙化土地的减少,在严守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也有效地保护了耕地,给人民群众的生计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吃下一个“定心丸”。
当然,沙化土地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部分地区仍存在沙化土地扩张的风险,需要毫不松懈,继续凝心聚力,加大治理力度,让治沙之路更为宽阔,更加坚定,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杜芃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