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15日媒体报道:一名黎巴嫩的年轻人在贝鲁特南郊哈雷特赫雷克地区的废墟中拉起了大提琴,琴声悲鸣,周遭是遭受袭击的建筑物废墟,地面上遍布碎裂的瓦砾,这名废墟中的音乐家表示希望能用音乐流露自己的情感,同人们一起直面困难。
从人类开始有领地意识的开始,战争就始终相伴左右,但“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战争与文明就像是一对手足兄弟间的平衡,始终互相交错影响着,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催化作用,又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
战争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战争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上那触目惊心的破坏,它对人类精神层面所造成的创伤更是如同无法愈合的深深创口。
那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着响起,就像是死神挥舞着镰刀无情地划过这片无辜的土地。炮弹落下之处,城市的建筑瞬间崩塌,昔日繁华的街道化为废墟,那些象征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美建筑,无论是高耸的塔楼,还是庄严的庙宇,都在战火中被无情地摧毁,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和弥漫的硝烟。桥梁断裂,道路坑洼,水电等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变得支离破碎。
如此,叫我们怎能不期盼和平?
在精神上,战争刻下的痕迹更加难以磨灭。那些亲身经历战争的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绝望和无助。孩子们在炮火中瑟瑟发抖,他们纯真的心灵被战争的恐怖所笼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被无尽的噩梦所取代。妇女们失去了丈夫和儿子,那种失去亲人的悲痛如同无尽的黑暗将她们吞噬。战士们在战场上目睹了战友的伤亡,他们的内心被愧疚、愤怒和悲伤填满,即便战争结束,那些血腥的画面也会无数次在他们的梦中重现,使他们饱受精神折磨。战争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它的阴影久久地笼罩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记忆。
如此,叫我们怎能不热爱和平?
在中国古代朴素的思想中,热爱和平的萌芽早已种下。古老的华夏文明强调的是“和为贵”,无论是在“家中”的部落、诸侯之间,还是与周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交往中,都始终倡导和平共处。在“家”中,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各异的诸子百家大多都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例如儒家倡导“仁政”,希望通过道德感化来减少战争冲突;墨家则宣扬“兼爱”“非攻”,明确反对战争,主张人们相互关爱、平等互利。在外交上,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等方式与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传播的都是和平友好的理念,而非侵略与掠夺。即便是在国力强盛之时,也更多的是展现大国的包容与风范,接纳不同文化的交融,以和平使者的身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交往。这种对和平的热爱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特质。
如此,叫我们怎能不热爱和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魏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