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近日在安徽、山东开展满意度调查过程中,一些地方下发通知,提出不要说“还行”“不错”“不知道”,而是回答“非常满意”“满意”等答案,圆满回答的民众,凭借通话记录截图或通话录音可得100元至300元不等奖励。
“花钱买好评”的做法实在拙劣而愚蠢,不仅践踏了民众的表达权和批评监督权,干扰了民意,影响上级部门的决策,而且这种弄虚作假、变相“收买”群众给好评的做法,还会让群众感到“民调”只是走过场、装样子,从而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另外,这种“注水”的好评掩耳盗铃、欺上瞒下,“过滤”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掩盖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今后的治理埋下重大隐患,还有在当今信息时代,这样的事情纸岂能包住火?当真相大白之后,当事人费尽心力弄出来的“好评”,立即会成为有关部门惩处的“把柄”,反倒会让自己名声扫地,收获如潮的“差评”。
一些地方想要赢得群众的“好评”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本职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满意了,那完全可以坦坦荡荡的接受群众的评说,也不怕上级部门的调查,“花钱买好评”的做法,归根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工作成效不自信,对群众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不相信的表现,这样的做法还折射出他们不是把“民调”作为听取民意、改进工作的契机,而拿它来当成应付上级考核的手段,中央一再强调要真听意见、听真意见,要开门纳谏,不能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这种不在“实干”上下功夫,反而频频动歪脑筋,粉饰太平、诱导群众说好话的做法,显然与中央的精神格格不入。
“花钱买好评”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还有监管缺位的原因。一个“满意”奖100元-300元,这“奖励”的钱从哪里来,肯定不会是相关人员自己掏腰包,如果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话,那么这个审批程序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实现的呢?对于这种无视群众利益和心声,滥用公帑、骗取政绩的行为,有关监管部门必须雷霆“亮剑”,发现一次处罚一次,发现一起严惩一次,以儆效尤,高擎法纪利剑倒逼他们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的过程中,找准工作聚焦,提高服务水平,让工作成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人民的考验。
群众满意度从来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只有实事求是的真抓实干,才是赢得“满意”的基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只会让自己急功近利、人浮于事的行为欲盖弥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