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作者“羊毛月”因发布嘲讽“00后找工作难”的短视频向公众道歉。邵艺辉导演作品《好东西》在豆瓣平台斩获9.1高分。对此,网友们纷纷在各大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比两个作品后,笔者认为,文艺工作者应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扎根于生活的作品。
羊毛月是抖音平台一位内容创作者,以“北大毕业”为标签,分享自己的生活,收获了百万粉丝。在羊毛月发布的争议视频中,他说道,“这00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怎么都进不去呢?”。显然,羊毛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了解,仅从几条其他用户分享面试的社交动态,就武断地认为“找工作难”的原因是求职者眼高手低,认为求职者的分享和抱怨是无病呻吟,认为求职者的最终目的是成为“网红”。他的视频,在现实生活的观照下,失去了逻辑,也充满了傲慢。在算法的控制下,社交媒体只能为我们展示真实生活的冰山一角。羊毛月的视频基于媒体想象而创作,像无根的浮萍,口碑的“翻车”也成为必然。
电影《好东西》讲述了单亲妈妈王铁梅重新就业后,在女儿王茉莉学打鼓的过程中,母女二人与“恋爱脑邻居”小叶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女性议题,以全新的、轻松愉快的方式,描绘女性情谊,获得大批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在社交平台上,有人这样评价电影,“演得跟我妈一模一样,那种被我气笑又觉得应该保持严肃的感觉太棒了”。是的,无论是电影的视听语言,还是演员的演绎方式,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正是因为电影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困境、在生活中的思考,才能收获9.1的高分和社交平台的“自来水”。
文艺工作者借作品,或表达思想,或宣泄情绪,或促进改变等,而这一切都基于作品与读者或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果创作者高高在上,远离生活,那么他一定无法与受众感同身受,更无法创作出有价值、有力度的作品。《三体》和《红楼梦》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都展现了人性的幽深和复杂,以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成为经典。
现如今,文艺工作者的含义已经无限扩大,但好作品的含义却始终如一——扎根生活。(陕西师范大学 董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