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电子布洛芬”:主流媒体理解背后的隐忧

2024年11月25日15:42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年轻人为什么爱上‘电子布洛芬’”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电子布洛芬”,引发各大媒体对此网络热词的科普和网友思考。

作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布洛芬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也可以用于缓解发热。以此类推,“电子布洛芬”指能够减轻生活的疲惫感、缓解心理疼痛和提供情绪价值的电子产品,它可以是电视剧、动漫、音乐、偶像明星或二次元等周边产品。

“电子布洛芬”的流行原因不难理解:当下社会,就业环境严峻,行业内卷,工作压力巨大。于是,“电子布洛芬”成为年轻人情感宣泄的主要出口。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评论对年轻人青睐“电子布洛芬”表示同情和理解:“人们选择借由虚拟商品和萌物来实现情绪的满足,这其实也提醒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人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性。”“既然二次元文化能懂得年轻人,社会又何不能从中借鉴,去悉心体察年轻人的冷暖悲欢呢?须知,懂得年轻人,才能懂得时代,懂得未来。”对此,年轻人纷纷点赞,“真的有人在好好研究我们”,感叹“我真的泪目了”。

但是,主流媒体对使用“电子布洛芬”的同情和理解也潜藏了不容忽视的隐忧。过度消费可能会导致经济负担过重,引发不必要的物质欲望和攀比心理,陷入盲目追求物质满足的陷阱。长时间沉浸于虚构的剧情当中,可能导致满足虚拟接触,逃避现实。太过迷恋偶像明星,可能会从粉丝演变为“私生饭”。娱乐化,碎片化的接触,虽能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放松,但也容易让人成瘾,不自觉消耗大量本应用在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会让我们的大脑会更偏好简短、直接的碎片化信息,排斥对复杂事物的深入思考。若长期大量沉迷,很难保证“电子布洛芬”不会发展为“电子鸦片”。

主流媒体对“电子布洛芬”表示理解的同时,也应呼吁社会从制度方面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缓解就业压力。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虚拟世界,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年轻人也应主动寻找其他有益的活动,比如阅读、运动、学习新技能或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以免沉迷“电子布洛芬”而难以自拔。毕竟,作为现实社会的人,回归现实才是回归根本。(湖南工业大学 毛冰雪)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