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1月22日一早,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人行地下通道就热火朝天地铺起了防滑地毯,为下一步,中央大街管委会将持续为广大市民游客量身定制各类暖心服务,全方位展现“尔滨”式的热情。
最近,哈尔滨又以“宠粉”的方式走入人们的视野,为了在首场明显降雪前及时、妥善布置好地下通道防滑地毯,以最贴心最暖心的状态迎接广大市民游客,在中央大街上不仅铺设了防滑地毯,还为地下通道扶手包裹上了温暖的“红色绒衣”,方便市民游客通行时扶握。
“滨”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城”哈尔滨能够火爆出圈,让“冷资源”成就“热经济”,在其接住“破天富贵”的背后,离不开哈尔滨党委政府和旅游资源局等相关部门的精心谋划、多方筹备,以及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的“初心”。将“冰山雪山”变成“金山银山”,哈尔滨人除了热情好客之外,还在用一连串的舒心暖心的行动“未雪绸缪”,这不仅是为了“宠”游客,也是在推介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在其独具魅力的“天时”加持之下,怎不使得游客们欣然前往呢?
一直以来,哈尔滨的城市营销策略,都得益于地方政府平时做深做细“滨”至如归工作。一方面,哈尔滨正是运用了自身独特的冰雪优势,通过创新的形式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成功地将传统旅游资源与现代互联网文化巧妙结合,再加上政府的鼎力支持、老百姓的通力配合,成为哈尔滨在北方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偶然”背后的“必然”。另一方面,哈尔滨党委政府一开始就不屑于搞“杀鸡取卵”的“一锤子买卖”,舍得在“宠客”的投入上下功夫,这也是哈尔滨能够不断刷屏,持续走向“长红”的重要原因。
一座城市的文旅成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适时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更离不开其精准服务与细心筹谋,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是在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它以其独特的“宠客”方式,既让自己得天独厚的“天时”变成了“破天富贵”的“地利”,又让当地老百姓参与并分享到了冰雪经济带来的巨大红利,实现了文旅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