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连续6年专门部署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当前在减负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创新”乱象,比如制定各类减负工作文件的“材料创新”,收集各类减负工作报表的“增负创新”,开展各类减负调研的“刻意创新”等等,给本不出彩的工作“化化妆”“美美颜”,却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
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一些干部的政绩观错了位,“务虚”而不务实,在“官本位”的意识下,凭想象创新、拍胸脯决策,结果政策“天马行空”难以落地,各项工作也还是权责不清、边界不明,层层压实的责任最终转嫁到基层,在基层聚集于一点,让基层干部依旧无法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和繁多督查检查考核名目中脱离,致使基层“有苦难言”。
基层减负过程中,适当的创新确有必要,但一股脑把工作推进都甩给基层的“为创新而创新”,更多还是扰乱了基层的正常节奏,没有给基层创造新的价值,反而是滋生和助长了不正之风,因此,亟需遏制这一倾向,要透过基层的现象来看本质,多多推行有针对性、落地性、实效性的创新。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监督的主体作用,坚决杜绝那些打着“减负”的名头,实际上却还是给基层增负的行为,对于减负工作推动不力或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单位,要及时督促整改;对于减负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叫停,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推动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基层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基层工作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真正以创新的“星星之火”,推动形成基层减负的“燎原之势”。(伏月鸣/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