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要更加健全,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小米粒”里蕴含“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施反食品浪费法、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到推广“光盘行动”、小份菜等,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取得积极进展。但粮食浪费问题仍令人痛心,据有关机构估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此次《行动方案》出台,将进一步深化各环节粮食节约和减损的成效和水平,强化全社会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决心和期望,有利于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答好节粮减损“必答题”。一粒粮食一滴汗,虽然相比于以往靠人力的传统方式,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普及,提高了耕种收割的效率,但机收的损失依然不容忽视,以小麦为例,如果让全国的小麦机收损失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损失25亿斤,推进粮食减损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同时运输和储藏、加工过程也是粮食减损的重灾区,既有运输、储藏环节的“跑冒滴漏”,也有从田野到餐桌前的“过度加工”,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粮食浪费。守好“大国粮仓”,必须答好减损“必答题”,按照《行动方案》要求,扎实开展粮食节约减损行动,扩增“无形良田”。
弘扬勤俭节约新“食”尚。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市场供应充足,但也面临着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稳产增产难度加大等挑战,我国的粮食供需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应赓续不断。各地要加强引导规范,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结合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
筑牢反对浪费“硬堤坝”。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反食品浪费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法治轨道,此次《行动方案》发布延续了此前《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目标和任务举措,体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上的连续性和决心,并且从强化餐饮行业和单位食堂反浪费监管、建立健全损失浪费统计调查制度等方面作出详细部署,是各行各业压实主体责任的操作指南。因此,政府机关、单位食堂、餐饮外卖平台、学校、消费者等都要遵照“路线图”、明确各自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推动责任落实到位。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节粮爱粮须臾不可松劲,让我们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坚持全周期管理、全链条发力,守护好每一粒粮食,端稳“中国饭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