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别让“飞丝”寒了消费者的心

2024年11月27日10:26

来源:大河网

近日,羽绒市场被曝以“飞丝”冒充“羽绒”,并且这种欺诈行为几乎成了市场的公开秘密。羽绒制品在日常生活中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它被广泛用于羽绒服、羽绒被等产品。这些以次充好的商品流入市场,涉及大量品牌和商家,影响范围极广,引发公众哗然。本应保暖舒适的羽绒产品,却成为不良商家敛财的“道具”,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公然侵害,更是对市场诚信的严重践踏。

微信截图_20241127104835.png

“飞丝”与羽绒,虽皆源自禽类羽毛,然其成分、特性、品质及价格却判若云泥。羽绒源于禽类腹部柔软且具保暖性能的绒毛,经严格筛选加工,具出色保暖性与蓬松度,为冬日保暖佳品,故价格高昂。而“飞丝”多是禽类羽毛梗或下脚料粉碎物,保暖性差,品质低劣,成本价格亦远低于羽绒。不法商家以“飞丝”充羽绒,以劣代优,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

回顾过往,从三聚氰胺奶粉到苏丹红鸭蛋,再到如今的“飞丝”冒充羽绒,类似的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事件屡屡发生。为何不良商家敢如此胆大妄为?一方面,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他们丧失了商业底线和道德良知,妄图通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监管体系存在漏洞,让这些不法行为有机可乘。部分监管环节的缺失、执法力度的不足以及处罚标准的不够严厉,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现象的滋生蔓延。

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蓬勃发展,这本是促进消费升级、拓展市场空间的好事。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电商平台上大肆售卖“飞丝”冒充的羽绒产品。网络销售的跨地域、多环节等特性,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同时,部分电商平台审核把关不严,对商家资质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也在无意中为这些问题产品提供了“温床”。

要彻底铲除“飞丝”冒充羽绒这颗毒瘤,需各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全链条、全方位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不敢为。电商平台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审核机制,畅通投诉渠道,及时下架问题产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打击违法行为。消费者也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辨别产品真伪的知识和技能,在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和知名品牌,一旦发现权益受损,勇于依法维权。

羽绒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冷暖。我们不能让“飞丝”继续肆意横行,寒了消费者的心。唯有各方携手共进,才能让羽绒市场重回正轨,让消费者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信任与温暖。(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孙新宁)

责编:赵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