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一位命运多舛的中年男人,他在39岁时遭遇了失业和妻子患病的双重打击。从曾经“身挑重担”的谭总,到投了数百份简历依旧杳无音信的求职者“谭先生”,他没有被困境击垮,反而在菜市场里“重启人生”,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其中最值得人思考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你的能力没有达到,而是你的工作被技术替代了。过去,谭先生是电梯媒体行业的行家里手,仅仅一年的时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部门都被“优化”,开启了举步维艰的“人生重启”之路。
然而需要重启人生的,真的只是中年人吗?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发展。父母的叮咛和老师的嘱托,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考上大学未来才能有出路。一路走来,我们勤勤恳恳。到了大学后,我们的世界似乎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丰富的校园活动、自由的课程安排,似乎一切都如同家长说的一样,孩子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时代的洪流并没有因为谁的停留而“放慢脚步”,2002年毕业人数134万人。2024年,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20年期间毕业人数翻了近乎10倍。
我们从“天字辈”的天之骄子,突然间变成了“卷字辈”待就业大学生。从企业口中:嘿!太好了,终于来了个大学生了;变成了:啧,今年又招了几个大学生。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招架。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学生们,该重启自己被父母、老师、亲友所设定好的人生了。
转变思路,居安思危。面对当前自身专业,不能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教学,需敏锐感知知识的快速迭代,重视对自身交叉学科的培养,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未来职业规划方面,以市场为“导师”,向老师、前辈、请教专业“前景”,早打算、早准备,是纵向发展走“深”走“远”还是横向发展跨领域储备技能,增强自身在职场中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才能面对屡屡失败的困境和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百折不挠,才能面对蝇头小利、一时、片刻的利益保持头脑清醒;做事不妄图一步登天、步步为营,也不故步自封,像新闻的“谭先生”一样,遇到困境从点滴做起,要找准自身条件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定位,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争做能应用的“标尺”型人才。
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将“蛋糕”做大的筹备,广拓市场渠道,深挖就业岗位资源,推陈出新,结合新产业、新业态不断衍生的就业增长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领域;高校要做好“人才摇篮”和“强力后盾”作用,协同有关部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就业指导、信息传达、面试培训等工作,主动与企业沟通、协调、对接,真正实现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大河网河声评价员 张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