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野猪频繁出没,如何做到“既要”“还要”?

2024年11月27日16:38

来源:大河网

近日,陕西岚皋县佐龙镇黄兴村发生了一起野猪伤人致死事件,再次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问题推至公众视野。

应当看到,野猪频繁出没,的确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甚至是生命威胁。从南京南站至紫金山东站间野猪侵入高铁联络线引发设备故障,到河南南阳野猪屡次下山觅食致农户减产减收,再到浙江建德野猪闯进市区伤人,野猪致害覆盖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无不令人心惊肉跳。尤其是进入秋冬季,由于食物短缺,野猪下山觅食频次愈高,与人类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据统计,野猪致害涉及的省份已达 26 个,其种群数量多达 200 万头。

我们应当深入思考这些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深入推进,野猪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种群数量正在悄然增长。然而,野猪日益增长栖息空间需求与人类生产活动空间存在“天然之争”,再加上部分民众对野猪的习性和攻击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意中接近或威胁到野猪,让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类似野生动物与人类冲突的问题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在美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允许专业的猎手对威胁到居民生活的野生动物进行控制和猎杀,以确保不会对整个物种的生态平衡造成过大影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银行(生态银行)制度”,通过生态信用评估、登记、交易、补偿,在控制野猪数量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补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些做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展示了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科学施策、精准管理,尽量减少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当务之急,需要加强对野猪活动的监测和预警。比如,利用智能监控、卫星定位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时掌握野猪种群的行踪,以“天气预报”的形式,向可能受到威胁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同时,应加大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野生动物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习性、保护级别以及遇到危险的正确应对方法。

在野猪活动频繁的地区,还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例如,在村庄周围设置防护围栏和报警装置,减少野猪进入的可能性。对于野猪造成的损失,也应该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如果农作物受到野猪侵害,农民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不能因为野猪带来了危害就过度捕杀。在对待野生动物致害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既要”“还要”。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保障人类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前提下,寻求与野生动物常态和谐共处的方式。相信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的规划以及人们意识的提高,我们既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能实现安全稳定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