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内存从128GB换到512GB,可新手机使用不到半年,内存已告急……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王雨一直在被手机内存不够用的问题困扰,“不是在清理内存,就是在清理内存的路上”。她下定决心,下次再换手机,内存一定得选1TB的容量。因为爱囤积各种网络资源,如今不少年轻人的手机内存频频告急,而有不少人坦言,存了之后很少真正打开看,不少电子资料都在收藏夹里“吃灰”。
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电子信息。为了方便,很多人选择将这些信息、资源收藏起来,以便日后查看。事实上,很多人收藏之后,很少真正打开看。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他们的手机收藏夹里往往堆积着大量的电子资料,其中很多都是一存了之,很少真正去阅读或使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我们几乎都离不开它。而其中,手机内存的大小,也逐渐成为衡量手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即使手机内存从128GB升级到512GB,甚至更高,仍然会面临内存告急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手机“收藏夹”变成了“垃圾筐”。
对于收集下来的各种数字资料,人们的使用情况如何?28.3%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和整理,66.5%的受访者在想起来或需要用时会偶尔使用,5.2%的受访者直言囤积后从未再关注过。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感觉把资料放进电子收藏夹“吃灰”的现象普遍。我们不禁呼吁:别掉入数字资料过剩的泥潭。
这种“囤积”的习惯,不仅浪费了手机内存,还让我们失去了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我们的手机收藏夹,应该是一个帮助我们整理、归类和查找信息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垃圾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养成一种“断舍离”的好习惯。我们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将重要的、有用的信息留下来,将那些无用的、过时的信息删除或归档。
除了个人习惯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平台利用用户的心理进行“侵权”的“偷下载”。这些平台以免费或低价提供大量资源为诱饵,吸引用户下载并使用其平台。你只是点击了一下,观看了一下,平台就“偷偷替你收藏了”。比如,很多软件起初安装的时候连半个G都不到,而使用了几个月后,软件就能变成20多个G,甚至是三四十个G,其中涉及的问题就是“帮你收藏了”,这可以称为“隐形收藏”。
不是手机内存不够大,而是我们习惯性地陷入电子资料收藏的泥潭,难以自拔。如此这般再大的手机内存,也装不下太多的“电子垃圾”。切不可让“收藏夹”变成了电子资料的“垃圾筐”。手机“收藏夹”不是电子垃圾的“博物馆”!(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