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诗词如斯

2024年12月02日11:28

来源:大河网

2024年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11月30日下午,于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叶嘉莹先生的离去,是古典文学领域的遗憾,但她留下的诗词财富以及传承诗词文化的精神,将如熠熠星辰,长久闪耀在文化的苍穹。

图为叶嘉莹在演讲(资料图片)。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平生的离乱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来。”家国动荡、漂泊流离、少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一桩桩、一件件的悲痛,不仅没有打弯她的脊梁,反而让她站得更挺拔了些。生活待她如冰冷的铁锁,将她囚禁,而她还有诗词,诗词是她的凯歌。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叶嘉莹的一生都与诗词紧密相连,诗词是精神寄托,诗词是力量源泉。今年六月,在她100岁生辰时对着镜头说,“向大家问好,祝大家学习诗词快乐”。她曾说,“声音不像写在纸上的东西可以保存很久......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我应该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给爱好诗歌的朋友们”。在往昔的岁月中声音的确是一件易碎品、转瞬即逝,但庆幸如今科技的蓬勃,赋予声音传颂的可能。

白昼谈诗夜讲词,众生与我共成痴。三尺讲台,传输诗人的心魂与理想,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是无数人心中的灯塔。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于她而言,是延续诗词火种的神圣之地。岁月染白了她的双鬓,却丝毫没有消减她讲解诗词的风采。每一次开口,每一个手势,仿佛能将遥远的诗人从过去牵来,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嗔痴怨念,与他们同呼吸、共悲欢。

“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无论是与诗词第一次邂逅的懵懂学生,还是有所积累,渴望探求诗词奥秘的求学者,叶嘉莹都倾尽所有,浇灌他们心中的“热火”,让晦涩难懂的诗词变得可亲可近,让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

“感动中国”颁奖词说: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你曾说,“人世之间,凡是有聚会,就必然又分离,聚会就是分离的前奏,有聚就一定有散,你有笙歌有欢喜,一定就有别离的哀愁”。当我们还在感叹您神采奕奕的时候,却忽视了岁月无情,感谢您与诗词碰撞我们的灵魂,今后,我们与诗词同在。(魏喆)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