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医保托底,我这次怕是挺不住了。”今年初,象州县运江镇水寨村脱贫户老余得了心脏疾病,共住院4次,安装心脏支架4个,总费用60多万元。“城乡医保报销23.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33.9万元,医疗救助3万元,依申请医疗救助1.3万元。我个人只需负担2.1万元,报销比例超过96%。”老余对记者算起了账。
群众就医报销比例超过96%,这是医保“待遇找人”措施落地的具体体现。群众能够自动享受到医保待遇,是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成果,彰显出政策惠民温度。
据报道,老余的报销比例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象州县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保障“三重保障”托底,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以及依申请医疗救助的托底作用,做到医保“待遇找人”,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和特殊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杀手。现在,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病人是否患有某种慢特病,医保部门根据分析的结果直接进行登记备案。这种就是“待遇找人”,这一方式在多地已经正式实行,为广大慢特病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音。
但要看到,实行医保“待遇找人”,也存在诸多困难。医保待遇那么多,做到面面俱到极为不易,尤其是现在跨省享受医保待遇已很普遍,兑现医保“待遇找人”,不仅需要认真细致地梳理每位患者应该享受的待遇,而且需要各地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互动。可以说,要想让患者多一份实惠和便捷,相关部门就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
“待遇找人”,彰显医保的惠民温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获得感,不仅要推动基本医保从广覆盖向“一个都不能少”的全覆盖继续迈进,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医疗领域改革,推动医疗公共服务往均衡化方向发展。以改革的公平性筑牢医疗事业的普惠性,必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美好生活期盼。(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