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9岁男孩赌气喝农药被送进 ICU 的新闻,刺痛了大众神经。本应朝气四溢、怀揣梦想的少年儿童,却因一时赌气,生命危在旦夕,令人揪心之余,更引发诸多思考。
这绝非个例,少年儿童在成长关键期,心智尚未成熟,情绪如紧绷之弦,一点摩擦、一句重话都可能让其瞬间“决堤”。家庭中父母的严厉斥责、学校里学业压力下的委屈、伙伴间偶尔的争执排挤,都可能是“赌气”导火索。究其根源,是当下少年儿童抗挫折教育缺失。生活顺遂时,一切安好;一旦遭遇否定、失败,便茫然无措,不知如何消化负面情绪,只能以极端行为宣泄。
家庭教育在此难辞其咎。部分家长一心扑在孩子成绩上,奖状、高分是关注焦点,却漠视孩子心理起伏。日常疏于倾听,孩子倾诉欲被长期压制,情绪“暗伤”积累,终酿大祸。学校教育同样需深刻反思,国家鼓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在应试赛道上一路狂奔,德育、心理健康课程常被挤占。心理辅导室成“摆设”,专业教师匮乏,难以在学生情绪激荡时拉一把、劝几句。
社会大环境也在无形间“施压”。网络信息繁杂,攀比之风盛行,少年儿童过早被卷入“成功学”漩涡,稚嫩心灵负重前行。当现实与虚拟世界里“完美人设”“高光生活”落差过大,挫败感汹涌,脆弱的他们极易陷入自我否定泥沼。
挽救“涉险”少年儿童,需多方合力。家庭要重塑沟通模式,家长每晚抽半小时,耐心听孩子分享琐事、烦恼,多些理解、共情。学校强化“挫折教育”必修课,模拟困境场景,培养学生承压、解决问题能力;充实心理辅导师资,确保心理咨询常态化、私密化,让学生信任并且愿意求助。社会层面,媒体、网络平台当净化内容,多传播平凡人的奋斗、坚韧故事,加强审核工作,引导少年儿童珍视生活点滴美好,树立正确得失观。
每一个赌气冲动的少年儿童背后,都是破碎边缘的家庭与亟待扶正的教育偏差。望此次9岁少年儿童的遭遇能敲响长鸣警钟,与各方携手,为青春筑牢心理防线,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少年儿童无忧未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裴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