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羽绒“消失术”,寒了消费者的心

2024年11月26日07:2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李晓星

  羽绒服里面没有羽绒,用“飞丝”冒充羽绒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了羽绒服行业以次充好、知假卖假的乱象。

  寒冬已至,羽绒服市场迎来消费热潮。有不少消费者发现,今年的羽绒服好像涨价了,但是有一批网友却在直播间找到了价格便宜的“实惠货”。

  “不用998,不用198,羽绒服只要89……”打着服装厂的名义,在直播间“甩卖”儿童羽绒服,销量颇高,厂家加班加点生产,主播赚得盆满钵溢,“家人们”买得心满意足。

  据新闻报道,一些直播博主得意地向记者展示“以丝代绒”的填充方式。违规厂商则在利益驱使下,生产、售卖不合格的羽绒服。主播知道产品是假的,生产商也心知肚明,在整个链条中,只有消费者成了“冤大头”。

  嘴里喊着“家人们”,心里却把消费者当成“大冤种”。东北雨姐的红薯粉条中“掺入了木薯淀粉,没有红薯成分”;小杨哥的梅菜扣肉用的材料是“槽头肉”;董宇辉将养殖虾当野生虾卖……如今,在直播间购买食品、衣物、化妆品,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号称“物美价廉”的直播带货,却频频爆出售假的丑闻,无疑寒了消费者的心。

  带货博主频频翻车,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主播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责任划分难;流量和利益裹挟导致知假售假;平台监管滞后,多是在问题曝光后才进行处理,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约束不够有力……

  主播是直播带货的核心,打造各种人设、编写各种话术脚本,在直播过程中不断带节奏、吸引消费者下单。如果带货产品出了问题,主播应当承担责任。对此,不妨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对主播带货的产品进行品质把控,完善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给带货主播戴上法律责任的“紧箍”。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些常识需要不断重申,消费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