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职业教育不能出人才,只要肯努力,一技之长就是金饭碗”。日前,“17岁中专生被7家企业疯抢”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据媒体报道,河南驻马店小伙子郑红旭,揣着二级技师证书,获得了全国比赛三等奖,被五六家企业抢着要,引发网友热议。
企业“抢人”说明职业教育被看好,但“抢人”也意味着“技工荒”。多年的“技工荒”困扰,就在于不愿读职校,“鄙视”心态一直挥之不去。初中毕业了,第一次站在人生重要选择的十字路口,是去普高还是职校,“向左”还是“向右”?这个问题,学生和家长抱持老观念的还较多。从另一面看,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读职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出来能否找到饭碗,家长也不无担忧。
摆正职业观念,才能学有所值。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不好用优劣来评价,只能说各有优势。当下,以世俗观点来看,初中毕业了,普遍的价值追求是想上一个普通高中,认为读职校当技工没面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职教一直热度不高,这是导致“技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社会已经变了,技能们出落得早不是以前的模样。如今,蓝领的收入和地位水涨船高,已然成了高薪的代表,按摩师、健身教练、汽修工、空调安装工等技能型蓝领高居高薪榜,平均月薪达到了万元以上,仅看收入,已足可秒杀普通白领和公职人员。
服从社会需求,才能赢得人生。仅从就业角度考量,劳动力市场对蓝领需求量较大,而对白领需求有限,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的现实。中国需要大国工匠,中国“智”造离不开技能人才,蓝领的收入和地位在不断飙升。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毕业的1179万人中,超过一半的学生仍未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意味着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找工作也难。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又到技校“回炉”,这样的例子屡见媒体报道。在“大学生满街跑,技术工无处找”的语境下,走进职校的大门未尝不是理性选择。
提高培养质量,才能引人向往。目前,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分别撑起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但职业教育供给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比较,其“香度”和热度仍然不够。除了传统观念上的原因,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短板,也是影响学生读职校的制约因素。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以及企业需求匹配度较低,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技能考核、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未能达到同频共振、无缝衔接的程度。这需要强化师资力量,推行学徒制,引厂入校,请工匠培养工匠,同时密切校企合作,多一些订单培育,形成入学即有工作,入企即有岗位的良好职教生态,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郑红旭的成才经历证明,就每个学生的特点而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有利于实现职业理想。往远处看,在顶层设计上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打开晋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获得多元评价并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拆除人才成长的“天花板”“玻璃墙”,职业教育想不火就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