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熊孩子毁乐器:道德缺失与责任逃避的双重叩问

2024年12月09日15:07

来源:大河网

近日,山东聊城,数名艺考生数万元的专业乐器被熊孩子损坏,一名学生甚至因此弃考,而涉事家长在得知赔偿金额后拒绝赔偿。这一事件,不仅让艺考生的梦想蒙尘,更引发了我们对道德与责任的深刻反思。

“子不教,父之过”,每位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熊孩子肆意损坏他人珍贵乐器,其行为背后是道德意识的严重缺位。而作为家长并非以身作则,在得知此事后的拒绝沟通,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这种态度也向孩子传递了极坏的信号:犯错可以不用承担后果,显而易见这是父母责任的严重缺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不成者,何以成才?古往今来,诸多仁人志士皆以德立身。曾子以“吾日三省吾身”的品德自律,成为千古佳话;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任明德荣立战功,因公致残后主动回家当志愿者,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双亲。

德育贯穿始终,良好的德育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民的道德素质是国家形象的道德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德育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家长生而不教,责而不担、“吃粮不管事”,是造成“熊孩子”的根本原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短短十二个字就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影响深远。在这件事上,家长本应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认识错误,积极面对赔偿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殊不知“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拒绝沟通,让孩子误以为逃避就能了事,这对孩子未来的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塑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德育为根,方能育木成林;身教为范,才可润物无声。德育无疑是浓墨重彩的底色,而身教则是勾勒轮廓的有力笔触。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坚决杜绝“只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在将道德教育内化于心的同时,承担教育子女的“天职”,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将其外化于行,从而将正确的道德行为模式融入子女的成长轨迹,不让德育沦为空洞的口号。(河西学院 宋丽帆)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