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短视频领域,AI技术却被一些创作者滥用,产生了大量以假乱真、亵渎经典的“魔改”视频。这些视频不仅冲击了传统文化认知,还涉嫌构成侵权行为。为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了《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这一举措引发了网友们对于AI使用界限的广泛讨论。
AI“魔改”视频的现象不容忽视。据媒体报道,多部国产经典电视剧如《甄嬛传》《红楼梦》等,正遭受AI技术的无底线改编。《甄嬛传》被扭曲为“枪战戏”,而《红楼梦》更是被改头换面为“武打戏”,甚至出现了“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戏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还被“客串”到了一起,相互“大乱斗”。这些视频无疑是对经典IP的亵渎,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冲击。
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指出,这些AI“魔改”视频不仅毫无边界地亵渎经典IP,还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涉嫌构成侵权行为。这些视频往往是为了博取流量,赚取眼球效应,而置传统文化和经典IP于不顾。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原作品和演员的权益,更可能误导公众的文化认知,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AI魔改经典IP无疑是技术娱乐的创新成果,给人们带去了不少的欢乐与新奇的体验。但是所有的改编都必须有界限,必须建立在尊重原著作权人权益、尊重原作精神、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AI魔改经典IP时,必须审慎对待,注意“尺度”。
针对魔改乱象,广电总局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首先,各相关省局要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限期反馈工作情况。其次,要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督,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这一举措旨在从源头上遏制AI“魔改”视频的传播,保护经典IP和传统文化的尊严,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防止其被滥用和误用。
然而,仅仅依靠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在未经原作者或版权方明确许可的情形下,对经典影视剧进行未经授权的改编与再创作,就可能是侵权行为。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AI“魔改”经典影视剧时,往往不经演员同意,就对其肖像进行“魔改”,这就可能构成对演员肖像权的侵犯。因此,创作者在使用AI进行音视频制作之前,应主动联系原作品的著作权人和相关演员,获取其明确的授权和许可。
此外,创作者还应注重保护自己的版权。在发布的音视频作品中,创作者应明确注明原作品的来源、作者姓名和版权信息,以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同时,创作者还可以采用数字指纹、加密技术等手段保护自己的作品不被未经授权的复制和传播。
当然,作为观众,我们也应该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这些AI“魔改”视频。在观看短视频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举报这些侵权视频,只有所有人都开始重视,才能让技术娱乐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创新。
综上所述,广电总局要求规范AI魔改视频的举措是必要的、及时的。这既是对经典IP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作者和观众权益的维护。然而,要真正改善这一现象,还需要从法律、监管、技术、受众等多个层面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山东大学 郭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