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冰的小屋”捐赠羽绒服引发不小风波,有多名网友吐槽,现场有人拿着高档手机、穿名牌鞋排队领取,更有甚者,在二手平台转卖。这深刻揭示了捐赠活动仅凭爱心是远远不够的,精细化专业化组织才是确保捐赠善意达成的关键。
捐赠,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资源向下的再分配,是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必要补充。“大冰的小屋”送出上百件羽绒服,其初衷无疑是美好的,旨在为生活拮据的大学生和困难人群送去冬日的温暖。这种爱心首先值得肯定,它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精神,是社会温情的一种体现。然而,爱心只是起点,如果只是散弹打鸟,没有把援助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就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侵蚀着慈善事业形象和公信力。
比如这次现场出现拿着高档手机、穿名牌鞋的人排队领取羽绒服的现象,反映出的是捐赠组织环节中受助对象筛选机制的缺失,而倒卖免费羽绒服的行为,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可能触及法律底线。如果捐赠没有明确的、严格的受助对象界定标准,那么就难免会出现资源错配的情况,爱心可能会被那些并非真正急需帮助的人所利用,从而挤占了真正困难人群的受助机会。
当前,社会参与慈善的主体更加多元,对慈善事业透明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呼唤与日俱增。《慈善蓝皮书2023》显示,近年来,中国社会捐赠总量稳定在千亿以上。从物资的筹集,到受助对象的确定、物资的发放,再到后续的监督,慈善事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环环相扣,涉及多个领域和高度协调的复杂系统。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建立在透明度和效率的基础上。当慈善能够精准地将资源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就会增强。相反,公众参与热情可能会受到打击,慈善事业面临危机。从慈善事业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建立信息筛选机制,让捐与被捐精准对接,使爱心捐赠如精准投递的包裹,毫无偏差地抵达受捐群体或受捐项目,尽量减少中间折耗,避免资源错配导致的供给失衡,确保每一份爱心资源都能物尽其用,是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慈善是爱心的汇聚,是力量的传递。但如果没有精细化专业化组织,这份爱心就可能被挥霍、被扭曲。只有在爱心与有力组织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让慈善的阳光真正照耀到那些最需要温暖和帮助的角落,使慈善事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应有的巨大价值。(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