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国货披洋装,诚信遭“冻伤”

2024年12月11日11:19

来源:大河网

近年来,俄罗斯商品馆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这些商品馆打着“战斗民族”“硬核俄货”“俄罗斯优选”等旗号,宣传其产品来自俄罗斯,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味。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这些商品的真实产地,一场关于俄罗斯商品馆是否“挂羊头卖狗肉”的争议悄然兴起。

瞧那些商品的产地标注,着实让人瞠目结舌。本应是俄罗斯原装进口的奶粉,产地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标榜俄式风味的纯猪肉肠,竟来自黑龙江牡丹江;还有那水果燕麦,同样产自牡丹江。一时间,“遍地开花的俄罗斯商品馆都是东北制造”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消费者们满心欢喜地奔着俄罗斯的纯正风味而去,却极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抱回了国产货。这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无情践踏。

经销商在这场闹剧中无疑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部分经销商或许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妄图走捷径牟取暴利。他们采用购买俄罗斯商标在国内生产的“妙招”,企图鱼目混珠。就像绥芬河市俄麦诺食品有限公司的水果燕麦,其接线员坦然承认并非俄罗斯进口,即便声称原料可能含有俄罗斯成分,也难以洗脱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商业的诚信原则,更是对市场秩序的公然挑衅。

从事中俄外贸的内部人士的爆料,更是将这一乱象背后的黑幕扯出一角。一些经销商投机钻营,利用市场监管的缝隙和消费者的认知盲区,大玩擦边球游戏。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坑害了国内消费者,让消费者花冤枉钱却买不到心仪的进口货,也对那些规规矩矩做进口生意的正规商家造成极不公平的市场挤压。正规商家严守进口流程与质量关卡,成本颇高,而这些“伪俄货”却能以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长此以往,市场的天平必将失衡。

市场监管部门在此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俄罗斯商品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监管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在这茫茫商海中精准揪出那些“李鬼”,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与能力。加强对商品产地、商标使用规范以及产品质量的全方位监管,构建完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已是刻不容缓。对于那些肆意妄为、违规经营的商家,唯有施以重罚,方能彰显法律威严,重塑市场秩序。

往更深层次探究,这一乱象也折射出我国在特色商品营销与品牌塑造领域的沉疴。为何商家不惜冒险打俄罗斯旗号来售卖国货?一方面,俄罗斯商品自带神秘光环,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能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也深刻暴露了我国部分地区本土品牌建设的乏力与特色产品推广的短板。倘若国内产品能凭自身品质与特色铸就响当当的品牌,又何至于让商家出此下策,靠“伪装”来博眼球?

于消费者而言,此次事件也是一次极为深刻的消费警示课。购物时切不可仅凭商品的华丽包装与诱人宣传就冲动下单,务必多留个心眼,仔细甄别产地、成分等关键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毕竟,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如同在市场的湖泊中投入石子,会泛起层层涟漪,影响市场的走向。

俄罗斯商品馆的“进口”疑云亟待驱散,这关乎商业道德的坚守、市场监管的力度、品牌建设的深度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唯有商家重拾诚信、监管部门强力出击、消费者理性抉择,方能让商业世界重归清朗,让真正的优质商品在阳光下绽放光彩,让消费市场成为诚信与品质的乐土。(郑州大学 张艺伦)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