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是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接受教育、增强党性、提升素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党员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生活环境和表达习惯各异,党课内容如果过于高端深奥,就会导致党课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讲课人讲得费劲、听课人听得乏味。
农村党课一头接着党的大政方针,一头连着广大农村党员。只有把理论政策融入乡土,让农村党课更有“农味儿”,才能让农村党员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有收获,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在陕北红军大学里作了一次重要报告,他运用陕北老百姓“赶毛驴上坡”的事例,阐释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道理和如何全面抗战的问题。他说,在对待蒋介石抗日的问题上,我们就要像对毛驴上坡那样,一拉、二推、三打,让他上山抗日。
“赶毛驴上坡”的故事,贯穿的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正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农村党课针对的是农村党员。让党课更有“农味儿”,就要用农村党员熟悉的乡言乡语和大家交流,用贴近生活的“农家话”对政策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使党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真正让党员听得懂、记得住。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术语,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只是改进农村党课的一个方面。让党课更有“农味儿”,还应结合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形式,把“课桌”从“室内讲堂”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用活用好当地的特色产业、红色资源,通过打造“实景课堂”、拓展“实践课堂”、探索“线上课堂”等,使农村党课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农村党课如同“一颗良种”,目的是让党的声音在希望的田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我国农村大地幅员辽阔,各地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乡风村情更为迥异。让党课更有“农味儿”,也要注重结合农村改革实际,有针对性地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等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互动交流,化“一人讲”为“大家谈”,使农村党课更具有乡土气息,真正成为农村党员提升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思想阵地。(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