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监护权”不等于“监控权”,莫让亲情失温

2024年12月13日16:41

来源:大河网

近日,据上海普陀法院消息,为实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潘女士在程某的网店内购得窃听“特制插座”一台,经测试后认为效果良好。在同事提醒下,她意识到此举侵犯子女隐私并可能涉嫌违法,于是主动向派出所交代情况。随即,该设备的销售者程某被抓获并获刑8个月。

在这起“窃听插座”案件中,潘女士的行为虽然初衷出于关爱,但却不当地选择了通过非法监控手段来了解孩子的动态,这无疑践踏了道德与法律的红线。在现代社会,隐私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即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应保持彼此的边界。父母出于关心子女的初衷无可厚非,但以“特制插座”窃听的手段显然过界。

父母用摄像头监控孩子的学习、生活,现实社会中并非个例。但“监护权”不等于“监控权”,这种对孩子学业和生活的过度关注与干预已然转化为对隐私的侵害。

究其核心,家长教育情绪的焦虑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显示,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感到焦虑,45%的家长经常过度干涉孩子的事务。教育焦虑不但影响家长的身心健康,同时容易加剧非理性的育儿行为。这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很可能会促使他们走上极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亲子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必须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同时,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有明确规定,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安装监控监督孩子学习,家长以为自己是在正常履行监护权,但如果孩子明确拒绝在其房间安装监控,该行为显然已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掌控”,绝不是“关爱”。

相比监控,建立在信任与沟通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更能够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应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而不是通过科技手段的窥探来实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与支持。父母需要学会放下对孩子的绝对掌控欲,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石,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监控手段或许能让父母短期内获得“安心”,但它破坏的却是亲子关系的长期和谐。令人窒息的教育,不要也罢。(山东大学 陈钱)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