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名为“假勤奋”的现象在年轻干部中悄然兴起,它看似无害,实则可能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隐形杀手。所谓的“假勤奋”,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忙碌和努力,实际上却效率低下、成果甚微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甚至掩盖了问题的真相,使得干部无法真正地提升自我,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严重时,还可能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损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
现实工作中,许多年轻干部认为只要不停地忙碌,就是勤奋的表现。于是,他们忙于参加各种会议、撰写报告,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又或者顾虑到外界的压力,比如,在某些组织文化中,加班被视为工作态度的体现,这促使一些年轻干部片面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得认可,而忽视了工作质量的提升。
面对可能出现的“假勤奋”,年轻干部需要正确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勤奋不仅仅是工作的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应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和排序,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同时不断提升自我,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避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要经常自省,定期回顾自己的工作成果,检查是否存在假性勤奋的情况,分析原因并及时改进。可以通过建立工作日记、定期自我评估等方式来加强自省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组织内部不应该简单的通过时间投入来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表现,而是要对照“真实干”好干部标准,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干部,设置差异化、量化的考核指标,依据共性指标“一把尺子量到底”,个性指标区分赛道比长短,调动从事不同条线工作的干部的积极性。同时,综合运用现场考、群众评等方法手段,既看结果又看过程,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量的增长又看质的提升,给出全面客观评价,切实把平时过硬的干部用起来。(李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