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应聘物流配送工作18天离职倒贴38元”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再次将不良招聘与不合理用工规则的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此类现象如同一颗颗“毒瘤”,正侵蚀着就业生态的健康肌体,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
凌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当下就业市场中部分企业在招聘环节存在的诸多弊端。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严重不符,是不良招聘的典型表现。凌先生所应聘的岗位,起初承诺的“管吃管住提供车辆”“月入五六千”“每天工作9到10小时”等优厚条件,如同诱人的“鱼饵”,吸引他辞去原工作,千里迢迢奔赴长沙。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将他的期待浇灭。超长的工作时间、远低于预期的收入以及未被告知需自行承担的高额租车费用,让他深陷困境,最终不得不选择离职,甚至面临倒贴钱的荒诞局面。这种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求职者的切身利益,更是对求职者信任的无情践踏。
而企业不合理的用工规则更是让求职者雪上加霜。“离职需提前1个月文字申请,且申请后正常在岗,否则所有订单3元/单,不享受所有补贴和其他福利”这样苛刻的条款,无疑是给劳动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企业在制定规则时,完全忽视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之上。在这种规则下,劳动者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被迫处于弱势地位,即使面对不合理的工作条件,也难以轻易脱身。
不良招聘与不合理用工规则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于求职者而言,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带来了精神上的伤害。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工作,却陷入陷阱,这会使他们对就业市场失去信心,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从社会层面来看,此类现象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若任由其蔓延,将会导致人才资源的错配和浪费,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剧社会矛盾。
要铲除这颗破坏就业生态的“毒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对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核,加大对虚假招聘和不合理用工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日常巡查,畅通劳动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明白诚信经营、尊重劳动者权益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道。在招聘过程中,如实提供工作信息,制定合理公平的用工规则,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求职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应聘过程中仔细甄别招聘信息,避免陷入不良企业的陷阱。
就业生态的健康关乎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只有坚决抵制不良招聘与不合理用工规则,构建起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就业环境,才能让每一位求职者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让就业市场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郑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