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觉醒的无奈抗争

2024年12月18日11:05

来源:大河网

近日,社交媒体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年轻人如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影响算法推送,进而降低机票价格。例如,一位年轻人在初次搜索机票时,面对4309元的高价,通过反复评论表达不满,最终使价格降至1903元。年轻人开始“算法驯化”,他们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算法已成为商家精准营销的利器,但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

“大数据杀熟”是指平台基于用户数据,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导致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平台对用户数据的过度依赖,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精准预测用户的支付意愿和购买能力,而这一切往往发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面对“杀熟”行为,年轻人选择了“反向驯化”大数据的道路。他们通过改变行为、操控信息、规避数据追踪,挑战平台的价格算法,用自己的力量打破平台的数字操控。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价格公平的追求,更是对数据隐私保护的维护。

年轻人面对价格不公对抗算法的行为,不仅是对技术霸权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觉醒的体现。在大数据时代,平台通过精准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推送定制化的商品与服务。“杀熟”这种看似技术驱动的行为,却在消费者,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年轻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弹。

面对算法“算计”,不少年轻人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例如,他们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粉色小恐龙“momo”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算法根据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试图通过“隐身”或伪装成新用户的方式,来逃避被平台“杀熟”。这些策略虽然短期内看似有效,但凸显了当代消费者面对技术霸权的无力感。这种“反向驯化”背后,是用户对大数据“杀熟”的无奈抗争。

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本身并不是恶意的,算法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体验。然而,当平台出于利益驱动,利用数据差异对老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时,这种技术的滥用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的商业操作。平台往往对用户的消费能力、习惯进行“精准”剖析,却忽视了其算法行为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在大数据面前,这种不对等的身份让消费者感到被平台剥削与欺骗,逐渐失去了对平台的信任。

从消费心理层面来看,年轻人的抗争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价格公平的渴望,更体现了他们对平台算法逐渐失去信任的焦虑。在大数据“杀熟”现象中,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从消费者变成了“被消费的对象”。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用户画像,而消费者却无法知晓算法背后的逻辑。这种技术主导的失衡关系,导致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快速流失,也加剧了数字经济中的信任危机。

因此,年轻人的这些行为是他们对大数据时代下消费者权益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自我保护的尝试。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算法的推荐结果,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希望随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能够促进更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山东大学 杨鸥)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