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关于孕妇因食用百草味发霉面包而住院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2024年12月6日,一名IP来自福建南平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购买的百草味牛乳嫩吐司在食用过程中发现发霉变质,随后因肚子痛伴有宫缩住院治疗。该消费者要求百草味赔偿1000元,但百草味坚持要看到实物才能赔偿。2024年12月9日,百草味回应称,经核查,库存内的该产品各项检测均正常,该消费者可能涉嫌通过伪造食品质量问题以寻求不当索赔。2024年12月14日,该消费者发布《致歉信》承认,其通过注入墨水伪造食品发霉问题及添加毛发伪造异物问题,试图向百草味敲诈勒索,以获得不当利益。其孕妇身份纯属虚构,目的是增强其言论的可信度,博取公众的同情和关注。消费者维权反转成恶意敲诈,宛如一场闹剧,却给社会敲下重重两记警钟:诚信底线不可破,舆论监督需理性。
食品安全无小事,何况关乎孕妇弱势群体,民众怒火瞬间被点燃,百草味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要求千元赔偿,看似合理诉求,背后却是精心编织的谎言陷阱。随着真相大白,那封致歉信里“伪造发霉”“虚构孕妇身份”等字眼,刺眼又寒心,一场自编自演的敲诈戏码,这消费的不仅是企业信任,更是大众同情心。
于个人而言,此行为践踏诚信根本。在网络时代,这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冒犯。从假装腹痛宫缩到伪造食品发霉,毫无忌惮,一旦得逞,就会形成恶劣示范,可能诱导更多人妄图走歪路“致富”。网络匿名性不是作恶挡箭牌,每一次欺骗都是在侵蚀人际信任根基,让真实求助者未来更难发声。
百草味作为企业,初期应对虽显谨慎——要求见实物赔偿,却也难逃舆论苛责。在舆论里,企业先天弱势,稍有不慎被冠上“无良商家”之名。此次事件警示企业,食品安全检测流程要更透明、高效,危机公关不仅是事后澄清,更需在风波乍起时主动引导公众探寻真相,不要让不实指控肆意蔓延,损伤品牌多年积累。
不仅如此,舆论场则像汹涌大海,轻易就会掀起巨浪。公众起初一边倒同情“孕妇”,未等调查结果出来便对百草味定罪,暴露舆论易情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有发表言论自由,爆料常未经核实就大量传播,群体愤怒更如脱缰野马,理性思辨被抛诸脑后。媒体与平台责任重大,应建立快速事实核查机制,在热点发生初期辨别真假,而非一味追流量、博眼球,任由虚假信息裹挟网络言论,制造不必要恐慌混乱。
这次事件督促民众珍视诚信、敬畏舆论力量;同时警示企业筑牢品控防线同时,巧用舆情工具;更鞭策社会各界共建理性舆论生态,让真相跑赢谣言,使正义不被伪善利用,这样才能在信息浪潮中守住道德与公正的灯塔,不被虚假信息欺骗消费信任。(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