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大碎尸案家属发文表示电视剧《他是谁》中的“余爱芹案”在时间、人命、作案手法等细节上都与真实案件高度类似,尤其是虚构的被害人婚外情等情节给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这一事件的揭露引起了众怒。改编真实案件的悬疑刑侦剧本应以促进社会公众对法律和正义的理解为重,这一剧集却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背后映射的问题是——剧方为利益过度追逐流量而忽视社会责任。
改编不是胡编乱造、给受害者及其家属施加二次伤害的挡箭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7条规定,“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以该事件为例,剧集给明显以南大碎尸案受害者为原型的余爱芹安排了性格孤僻、爱上有妇之夫以及接受他人贵重物品等“猎奇”设定,严重歪曲事实,对其家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年迈父母被气得卧床不起,姐姐抑郁症加重。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取材自身就带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真实案件,成为众多影视作品博取热点和关注的手段,并屡试不爽。就《他是谁》而言,从2023年播出起,出品方就打着“南大碎尸案”原型案件的旗号,成为收视冠军并斩获多项大奖。与其相似的2022年的剧集《底线》,也凭借改编多个真实案件备受瞩目。可是在播出之前,这些真实案件原型相关的家属都对改编的事情一无所知。观众和出品方或许从中受益,但受害者及其家属却被重新拉入那些痛苦不幸的回忆,这远远违背了改编的真谛。
艺术创作虽自由,影视作品的改编必须坚守一分底线。尤其是对真实发生的刑侦案件的改编,剧方必须首先认识到一点:取材是为了传递社会正能量和弘扬正义精神。而这“正”,不只是对观众的观感体验、对出品方的营收利益,还是对案件原型的尊重。这是剧方理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审查与监管,确保剧集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正如受害者家属所说的那般,“对逝者的怀念与尊重是永恒的”,任何借利用消费逝者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今后的影视行业都当以此为鉴,确保在追求艺术效果与观众体验的同时,坚持社会责任至上原则,尊重公序良俗,让每一次改编都能成为对真相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的崇高致敬。(郑州大学 王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