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是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接受教育、增强党性、提升素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党员文化水平、生活环境、表达习惯各异,党课内容深奥、形式刻板,就会导致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讲课人讲得费劲、听课人听得乏味,很难产生共鸣。
农村党课一头接着党的大政方针,一头连着广大农村党员,是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载体。讲好农村党课,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结合农村党员实际,摒弃抽象空洞说教,因地制宜探索“有形有趣”的授课方式,把理论融入乡土、让政策贴近民心,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把理论语言、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群众才容易理解和接受。讲好农村党课,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将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中,用农村党员熟悉的乡言乡语和大家交流,用贴近生活的“农家话”讲述党的历史、理论与政策,让每一句话都充满泥土芬芳,使党员愿意听、听得懂、有触动,真正产生思想共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党课要有实效,既要“有味”,更要“对味”。农村党员居住分散、需求各异,确保每一份需求都能被听见、每一项政策都能精准对接,不能搞千篇一律、千人一课的“模板党课”。讲好农村党课,要创新形式、多点发力,把“课桌”从“室内讲堂”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用活用好当地的特色产业、红色资源,通过打造“实景课堂”、拓展“实践课堂”、探索“线上课堂”等,使农村党课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党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纽带、行动的指南。目的就是唤醒党员身份意识,更好地推动发展。我国农村大地幅员辽阔,各地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乡风村情更为迥异。讲好农村党课,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有针对性地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等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互动交流,化“一人讲”为“大家谈”,以生动实践和实干实绩,凝聚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每一堂党课,都是一次党性的洗礼、一次新征的启蒙。党员从党课中汲取真理智慧和奋进力量,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才能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共创美好未来。让农村党课更有乡土气息,就是既要突出“党味”,也要注重“农味”,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努力使每堂党课都能成为锤炼党性、振奋精神、充电赋能、推动发展的精神“补给站”,激发党员始终以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