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夜经济在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城市经济的新亮点。多地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打造都市夜间消费新场景。然而,要持续推进夜经济的发展,必须认真应对缺乏文化内涵、产品供给单一、基础设施较差等关键问题,确保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探讨未来夜经济发展的路径,努力使其迈向高质量发展。
“夜市经济”发展困于窠臼源于以下几点:
一是陷入概念误区,缺乏文化内涵。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局限于夜景灯光打造,忽视了文化这一重要内核,也忽视夜景营造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作用。2023年5月1日晚,1374架无人机在西安夜空演绎光影盛典灯光秀,起初收获了海量流量,但后来无人机表演失败通过网络传播让西安市的城市形象受损。夜间经济一味追求酷炫的科技,只能是“灯光秀”而不是“文化秀”。很多城市发展夜间经济仅仅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之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引发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
二是产品供给单一,市场促销手段亟待提高。我国夜间经济产品局限于餐饮、购物、游船、灯光秀,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极度匮乏,业态单一,亟需开发商业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演艺夜游、娱乐夜游、水秀、庙会、灯会、特种夜游、运动夜游、天文夜游、特种摄影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90后与00后成为夜间经济的消费主力,传统促销手段难以奏效,夜间经济亟需营销创新。
三是设施建设不完善,夜市布局欠缺规划。夜经济的发展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前提,但是由于多数城市的夜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夜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比如,许多城市的地铁、公交系统在晚上十点以后就停运了,消费者只能以打车、自驾等方式往返,而在一些ktv、娱乐场所、繁华商圈,出租车难打、网约车平台约不到车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夜间出行受限。此外,一些城市的24小时营业的商场、饭店、停车场等较少,消费者往往面临着购物难、吃饭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城市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夜市经济”规制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统筹规划,发展特色夜经济。当前多数城市的夜经济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以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突出特色为基本原则对夜经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打造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夜经济。首先,建议组织城市规划、文化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城市夜经济规划工作,编制城市夜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市夜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可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社会习俗、产业结构等,对夜间休闲购物、文体娱乐、夜间旅游等进行总体布局。以开封市为例,作为八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拥有200多处文物古迹及名胜景区,还有灌汤小笼包、炒凉粉、桶子鸡等全国闻名的开封小吃,这些为开封市的夜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此,可紧紧依托这些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夜经济,推进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打造一批聚集人气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其次,加强监管,推动夜经济有序发展。相关部门应规范夜间市场管理,推动夜市的规范化发展。比如,城管部门可加强对夜市小吃一条街的管理,规范餐饮店、小商小贩、市民的行为,有效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扔垃圾等乱象,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整治服务态度不端正、就餐不文明、欺客宰客、经营不诚信等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最后,做好承托,建设高质量配套设施。相关部门还可加强交通问题整治、环境污染治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对可能出现的夜间出行人数增多、夜间城市交通堵塞等问题,可创新交通管理模式,优化城市交通体系。(西南政法大学 王璐瑶)